当硅谷骗局进化成加密艺术:我们为何集体为不存在的产品买单?
你是否留意到,在加密货币领域,那些动辄募资数百万美元的项目往往除了一个华丽的网站外一无所有? 这并非运气使然,也不全是骗局,背后其实是博弈论在起作用。 还记得美剧《硅谷》里的那个场景吗?那些没有营收的公司,估值居然比真正盈利的公司还要高。风险投资人这样解释:「如果你展示了营收,人们就会问『有多少』,而无论多少都永远不够。但要是你没有营收,人们就能畅想无限的营收。」 加密货币领域将这一逻辑发挥到了极致:你的产品越不真实,能筹到的资金就越多。这并非漏洞,而是加密货币领域最具盈利性的特点。 现实限制估值 当你拥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产品时,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的东西:事实。 事实意味...